English

海南:冬季瓜菜何以产销两旺

1998-01-18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丁炳昌 樊云芳 我有话说

1998年新年伊始,记者环岛采访,看到海南的农民已经从去年销售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。去年一度堆积如山没人要的西瓜,今年却有相当一部分还长在地里就已经有了买主;去年成筐腐烂卖不出去的尖椒,今年价格看好,走势坚挺;抢手的长豆角、紫长茄、苦瓜、丝瓜价都比去年高。据了解,截至1月10日,全省已有10万吨冬季瓜菜运销出岛。

从去年的“三万江西椒农败走天涯”,到今年年初的开局良好、产销两旺,变化来自农业产销链的各个环节有了较大的改进;农业产销链各项资源的配置较去年合理得多。

那么,在这种“改进”和“合理”之中,海南省政府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?

“概括地说,一是调控,二是服务。”分管农业的副省长韩至中如是介绍。“去年的失利敲响了警钟:各级政府必须适应新情况,切实转变职能,要学会按照市场变化、市场需求来指导农民生产,调控经济活动。只有当这种指导和调控是从实际出发的、有充分依据的、符合市场规律的,它才是有效的和切实可行的。”

于是,1997年5月,分别由分管农业的副省长、副市长、省农业厅长等带队的4个考察团离开琼岛,分赴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北等地区的13个大城市进行考察。他们共实地考察了30多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,召开了50多次座谈会,从各个角度了解这些市场对冬季瓜菜需求总量、品种、供期、价格以及市场经营管理方法等。回到省内,各级领导又分别深入到全省20多个瓜菜主要产区摸底调查。

7月上旬,面向全国的“97海南首届瓜菜产销洽谈会”在海口举行,共签订供销合同和意向书92份,商品108种,商品数量21万吨。

9月底,省里又请来本省及临近省份的气象专家,召开了海南省首次“今冬明春气象预报分析会议”……

1997年10月上旬,在全省冬季瓜菜大面积种植之前,省农业厅向各市县下达了一份《关于今冬明春瓜菜产销指导性意见》。《意见》用翔实的数字分析了全国各大市场冬季瓜菜的供求情况;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海南冬季瓜菜在国内的市场定位;提出了椒、瓜、豆、茄4大类海南优势品种的合理种植规模,以及分期分批在岛内种植的合适时间。

这份《意见》与计划经济年代下达的指令性指标有本质的不同。第一、它不是来自上边的指令,而是来自国内市场和本省瓜菜主要产区的实际情况,它不仅建议农民种什么、种多少、什么时间种,而且逐条说明了为何要这样种的依据;第二、以往的指令性指标往往是强行让农民接受的,而现在的《意见》是农民渴望得到的,用农民的话说是“正瞌睡给个枕头”。

根据这份《意见》,各市县又根据当地情况向农民提供了一个更为切合实际的指导意见。以三亚市为例,凭老经验,1996年冬三亚的青皮冬瓜过剩,1997年就会有大需求,可以大种大赚钱。但市场摸底的结果并非如此,三亚市政府根据实际需求,只指导全市种植了12000亩青皮冬瓜,植期上也错落有致。于是从去年12月初以来,出现了市场要多少供多少,成熟一片运走一片的有序局面。“假如市政府不加以宏观调控,全市又像1996年那样15000亩青皮冬瓜一窝蜂上市,难免又要上演悲剧。”三亚市副市长江泽林———这位经济学博士对记者说。

光调控还不行,还要有周到的服务。服务不到位,调控就变成一句空话。

去冬今春,海南的菜农生活中多了一样重要的东西:信息。海南电视台、海南日报、海南广播电台每天必发冬季瓜菜信息,省农业厅有定期发布瓜菜信息的专刊,一些主要瓜菜产区开通了信息电话专线。省农业厅还通过省供销系统设立在全国14个大城市的销售窗口,通过厅里设立在全省9大瓜菜集散地,通过海口市2个港口……每天收集信息、分析信息、发布信息。

在三亚市崖城镇、陵水县英州镇等地,记者看到:这些地方每天发货都在70车至100车,公安部门派出110警车在瓜菜收购点巡逻,当地派出所24小时值班,维持治安秩序,制止纠纷。据了解,全省9大集散地10万吨瓜菜运销出岛,没有发生一起大的治安案件。

为扩大海南省名、特、优、新产品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,省农业厅制定了部分农产品质量标准,并于1997年岁末首次评选出24个“海南优质农产品”,颁发了“绿岛”证书,获奖产品在包装箱或单个产品上贴上标志出岛,成为客户的抢手货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